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

[ 園區募集 ] 食農Villa 志工營&體驗營 開始報名



脫離自然太遠,城市文明快速老去;我們挺身換軌,追求「自然共生」的新願景。

面對無感的生活,不該只剩下意識型態的消費與浪漫的理想;改變的機會,須落實行動我們鼓吹走入自然,走入鄉間,找回 人與人 、人與自然間 最真實感動。


Famwood 食農Villa 推廣園區
位台灣台中石岡,靠山背水,為大甲溪南岸河谷平原;終年氣候溫和,適於農作。
現為 自然-紅屋 食住文化推廣基地 落實「一小屋,半畝田;一群人,桃花源」的現代桃花源。 

推動「食住文化」,整合三大主題

「自然農法」讓菜園變「伊甸園」
「低溫烹調」找回「健康原味」
「行動木屋」建構「villa農場」





《農 +自然》

1.自然農法: 無農藥,少肥料,讓土壤回復生機、讓植物健康成長,找回蔬果的生命力。

2.土地共生: 因種植,而了解生態;因食物,而感恩土地;因風景,而感恩自然;讓農融入大自然,讓「幽然見南山」的詩意,遊蕩生活間。


《食 +健康》

1.現採現煮: 農田就是大地的保鮮庫,現採食材簡單料理;吃出原味與健康,開啟味蕾的欣喜無限。

2.低溫烹調: 食物裡的澱粉(醣類)、蛋白質烹調時達130℃以上,就會產生毒素;油脂類更低,超過就會開始裂解成有毒的自由基,被人體吸收,危害健康。飲食習慣演進到現行(高溫)方式,讓我們身體漸無法負荷。我們主張回歸「低溫烹調」留住食物本身的營養素,不破壞食材的烹調方式;用對的方法、對的器具,簡單無負擔的料理方式,料理出色、香、味 兼具且健康的新文化。


《住 + VILLA》

1.友善土地: 微型villa輕輕落於土地上,減低對土地永久的傷害。

2.無毒木屋: 全國唯一使用天然建材木屋,堅持就是要「住健康」。



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


窮山惡水也不凋蔽
仰慕大師建築,一群台灣建築人在瑞士深山奔坡。離開山下小鎮足足兩個多小時,彎延小路,峭壁掛瀑,連颱風天走過太魯閣的我,都不由讚嘆驚呼。建築位在一個疏散的小村落。領航的解說老師好奇感言,「真不懂,這些瑞士人去哪兒上班?」。
哪兒都不用去!就在這窮山惡水裡!
我們一群近40不就主動送上門?而我們也只能算後進一小撮,因為前呼後擁的人還更多呢!
這全發生在窮山惡水裡,較諸鐘錶,還更是瑞士的奇蹟。鐘錶只是換錢,但這裡,錢之上,還有更多引人欽羨的生活大滿意。圈谷內,農家散處,哪些是民宿?間或設計突出,明顯是更有錢人的別墅。Zumtor的溫泉是這裡巨大建築,但掩在地形與樹叢裏,倒是小教堂更突出。郵局巴士站的候車亭竟是大原木以斧頭劈成,手感極佳。農人也是木匠,不是只有古中國才有?唯一唐突,一棟鋼構廠房,據說是啤酒廠。除了水,這裡還有麥呢!


農的產值是什麼?
在台灣,唯一答案「農產品」。假使把這答案套入瑞士,那瑞士人的所得將甚至不如依索匹亞。
「自然農法」之父,福岡正信強烈聲示,除了農產品產出,農還有更多、更大的價值必須被正視。瑞士的農,大處與山水、民風相互表裡,小處與餐飲、民宿合成一氣,儼然世界頂級國家,無人猜疑。
旅居瑞士11年的友人曾感嘆,國人以為法國葡萄酒是全球第一,爭相追逐,哪知更好的產於瑞士,但他們不外銷。
一切以外銷為榮的台灣,何等逆向的問題!
在台灣,農的唯一價值只有農作物(農地賣出則是殘餘家產的了結)。於是人口討生外移,村落凋蔽。人力不濟,耕種全委農藥、化學。換工互助也不再,村民形同陌路。凋蔽的豈只房子,更是心靈深處。
小農、有機農成了政府或商場吹捧的明星。但杯水車薪,除了收入可能比較多外,大環境的改善,一點也不明顯。至於熱鬧的各種認証,還沒幫上農村多少,威信早已被官商利益摧殘近呼滅了頂。
農村小孩繼續往外送,農業依舊沒有未來。